次要保护-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
1)区位及面积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面积约 50 公顷
2)主要价值
北京大学校园所在的“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市城市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因此这个仅 1 平方公里左右的校园所提供的栖息地也具有较高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基于北大师生的长年观测,目前在北京大学校园中已记录鸟类超过 240 种,高等植物超过 600 种,兽类 11 种,鱼类 26 种,两栖爬行类 11 种,蝴蝶 27 种,蜻蜓 26 种,其中包括 4 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2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濒危(EN)级别动物各 1 种和 5 种易危(VU)级别动物。
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秉承师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为北大师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工作环境,成为北大精神的重要载体。燕园保留了自然山水风貌,植物群落体系完整,水体类型丰富,微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几乎所有类型,从而保存了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原生生物多样性。自燕园建成以来,这样的格局基本保存完好,使燕园成为了喧嚣的北京城中适合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绿色岛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鲜活实例。
3) 治理和管理
在一批北大师生的长期推动下,北京大学建立了燕园自然保护小区。这是国内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作为发起者,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计划,划定并圈围明确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并对水体、林地、大乔木等重要物种栖息空间进行细致的、有别于传统城市绿地管理方法的管理措施制定,保留多物种乡土植被的近自然恢复状态,并将长期坚持生物多样性监测纳入到了保护小区管理计划中。
在制度层面,科研机构、学生社团与学校的园林、规划、保卫、后勤等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北大的校园管理能力提升到新的台阶。同时,校园保护小区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于更普遍的城市绿地管理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这也是北京大学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有效方式。
北大校园保护小区各方角色
4) 保护行动及成效
2002 年起,北大师生中的自然爱好者便开始对燕园内的鸟类、鱼类、兽类、昆虫、植物等的情况进行了调查。2009 年起,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师生的协助指导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历届学生会员开展了系统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及巡护工作,并延续至今。关心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北大师生长期开展监测巡护,参与校园规划会议,持续对不同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维护管理。
具体的保护行动例如:建议园林科对面积约 11 公顷的林地生物多样性保育区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维持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每年标记有鸟类繁殖的树木、标注中华蜜蜂巢穴,并与校园管理部门沟通进行保留树洞等保护措施;建议管理部门限制夜景灯光时间,保证雨燕繁殖;每年绿头鸭和鸳鸯繁殖季,为硬化水岸搭建“梯子”等。
校园管理分区图,摘自《北京大学燕园保护小区规划及管理办法》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5)经验总结
北大保护小区的建立,目标并不是要把北大建成“生态最好的校园”而已。更重要的是,它也为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可推广的模式。在保护小区中以师生为主体持续进行的规划、管理、监测、科研等工作,不仅是为全国高校绿地,更是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开创性的示范。已经有许多校友参考北大校园的保护经验,向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提出了建议,并且在多个城市绿地进行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各地的高校校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乃至机关大院、小区绿地都可能成为支持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生态区域,让人们在身边就能认识、享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资料提供: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
中缅灰叶猴(旧称:菲氏叶猴)栖息地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境内偏北,距芒市城区约20km,地跨芒市镇和轩岗乡,北与龙陵县交界。栖息地总体呈狭长状,区内东西最长距离为9246米,南北宽4429米,海拔1365至2397米;管护面积约为2.4万亩,域内林地权属归集体和国家,其中12432亩集体林为芒市镇河心场村与轩岗乡芹菜塘村集体所有,8378亩为国家所有。2024-07-26 10:31
-
乃朗谷保护小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属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拉萨河水系。其区域下辖有荣布镇那嘎村和卡堆村,保护小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2024-07-26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