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次级保护-云南西双版纳勐冈布朗族社区自然圣境保护

2024-08-17 11:00

1)  区位及面积

勐冈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是一个布朗族社区,共 140多户 700 人。农民收入以粮、蔗、茶和外出务工为主。该村的海拔 1370 米,年平均气温 17.6℃。村庄(包括周围森林)面积共计约 1.4 万亩。

 

2)  主要价值

据专家调查,勐冈村自然生境(竜山)保护了以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西双版纳热带北缘山区地带性植被,是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热带低山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的重要补充。在勐冈村的五座竜山里,共调查并鉴定获得 246 种植物,其中涉及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保护植物共 17 种。因为布朗人的传统生态观得到传承,所以布朗族村寨周围自然圣境中保存了大量野生资源植物居群,是遗传育种的基因库。

 

竜山得到保护,也使社区相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得到保护。布朗族的自然圣境源于布朗族的传统生态观,布朗语中称“嗨萨巴本”“嗨萨”指万物有灵,“巴本”指南传佛教。千百年来,“嗨萨”与“巴本”不断磨合融为一体,影响并指导当地布朗人的生产生活。布朗人普遍认为:万物有灵,其灵都有欲望。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恶者变得更恶,善者则不愿行善。由于鬼神大都依附于森林之中,布朗族对森林极为敬畏。他们相信如果过度砍伐森林,会破坏“灵”的家园,它们就会跑到寨子里与人共居,全寨因此会遭殃。

 

竜山这种通过传统文化“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使得这里成为了当地布朗人的生命之域,草木鸟兽各类生灵在此和睦共存。除了保证村寨具有稳定的森林覆盖率以外,也保护了山地村寨的生物多样性,使水稻和甘蔗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以保证。

 

3)  治理和管理

在村寨的管理制度中,布朗族村有召坚(部分村寨是召曼、召勐)来负责管理森林、土地和农作物等。召坚负责的工作通常能得到村庄内的老人组、中年组和青年组的自组织支持,他们对应不同人群,从决策、执行和协助等不同角度发挥作用。

 

除了村寨的传统治理体系之外,我国的森林管理政策法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勐冈村内主要是依靠村民小组牵头,村民会配合林业部门招聘的护林员,通常会在管理政策要求下开展活动。

 

4)  保护行动及成效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我国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民族文化传承也几经波折。在传统文化制度失范,以及巨大现代经济利益驱动下,西双版纳的自然圣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不断开荒种地,逼近神山边缘,使得神山边界模糊。

 

自 2018 年起,社会组织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简称“梦南舍”)协作村民通过社区调查、到其他布朗村寨考察学习等多方面的行动重新认识布朗族传统文化中人与森林关系的认识、仪式,利用传统文化保护森林,推动村民重新划定五座竜山的范围(总面积约 2000 亩),并鼓励村民在森林里补种树木,对其进行保护。

 

5)  经验总结

因地制宜是开展社区工作有否有效的关键,而做到“因地制宜”,需要首先尝试去理解社区文化。从文化入手,可以避免“水土不服”。

 

社区传统文化是自然圣境保护的内驱动力,缺乏社区的内在动力相关保护工作就难于推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也是社区行动可持续的政策保障。因此,项目促使三方——社区骨干/社区组织、政府部门(勐海县环保局)、社会组织(梦南舍)合作,将不同视角的意见和行动方式结合起来,共同保护社区的竜山。

 

内驱动力的延续与加强有赖于外部力量的加持,社区内外合作的基础是信任,建立和维护双方信任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挖掘地方社区的传统智慧转换成科学语言,与科学研究进行互动、创新是推动自然圣境恢复及文化延续的关键。

 

资料提供:

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


OECM案例
  • 中缅灰叶猴(旧称:菲氏叶猴)栖息地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境内偏北,距芒市城区约20km,地跨芒市镇和轩岗乡,北与龙陵县交界。栖息地总体呈狭长状,区内东西最长距离为9246米,南北宽4429米,海拔1365至2397米;管护面积约为2.4万亩,域内林地权属归集体和国家,其中12432亩集体林为芒市镇河心场村与轩岗乡芹菜塘村集体所有,8378亩为国家所有。
    2024-07-26 10:31
  • 乃朗谷保护小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属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拉萨河水系。其区域下辖有荣布镇那嘎村和卡堆村,保护小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
    2024-07-26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