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保护-乌禽嶂中华穿山甲公益保护地
1)区位及面积
乌禽嶂林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水源涵养地,主要区域位于惠东县境内,涉及惠东境内山林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在蚂蚁森林和SEE基金会的支持下,这里建立了以中华穿山甲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公益保护地。保护地位于乌禽嶂范围内的佐坑村、五一村境内,涉及面积39.72km2。
乌禽嶂蚂蚁森林保护地范围图
2)主要价值
乌禽嶂林区拥有珠三角区域罕见的大面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是东江最大支流西枝江的发源地。乌禽嶂区域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共记录到植物1357种、兽类17种、鸟类97种、两爬类59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中华穿山甲、小灵猫、中华鬣羚、水獭、平胸龟、眼斑水龟、紫纹兜兰等数十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3)治理和管理
管理机构: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
治理机制:保护地由林地产权人集体授权进行管理,被授权人为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法人李成,惠东县林业局作为业务指导单位,蚂蚁森林和SEE基金会分别作为资金提供方和监管方,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为项目技术支持方,宝口镇佐坑村与五一村为当地社区支持方。保护地日常工作由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负责组织开展进行。
4)保护行动及成效
1.中华穿山甲种群及分布调查
2019年以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广东省林业局、惠东县林业局的支持下,经过网格化野外调查,在乌禽嶂及周边调查范围60平方公里区域内发现至少生存着62只中华穿山甲,均匀分布于乌禽嶂不同区域,且种群结构合理。通过洞穴测量数据分析,其幼体和亚成体比例达28.5%,是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发现的种群数量最多,且最具恢复潜力的种群。
自2020年完成乌禽嶂核心区域60平方公里中华穿山甲种群调查以来,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持续扩大,2021-2022年累计在原调查区域外围新发现5处穿山甲家庭分布,其中绝大部分为新鲜洞穴分布区,共有8处新鲜洞穴发现位于人行道或公路边,距离人类居住区直线距离最近仅300米,证实乌禽嶂中华穿山甲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野外发现的穿山甲洞穴
2. 反盗猎行动
在蚂蚁森林乌禽嶂保护地项目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巡护队,3年来开展了大量巡护监测工作,累计开展巡护2005人次,累计巡护里程 8297.73 公里,修缮巡护道路30公里,修缮简易巡护桥7座,建立了初步的管理与保护机制。通过巡护工作的开展,乌禽嶂盗猎行为数量大幅度降低,盗猎执法效率大幅提升,已多次协助抓获盗猎分子,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较好的震慑效应,并通过宣传提升了本区域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有效降低了威胁因素。
3.保护意识提高
自发现中华穿山甲种群以来,与惠东县林业局、宝口镇政府等多方合作,在乌禽嶂地区成立了保护工作站,并竖立宣传牌、召开护林员大会、派出巡回宣传车、开展科普下乡活动以及收缴非法捕猎工具,开展多次中华穿山甲保护宣传与禁猎行动,使得周边区域村民保护意识大幅提升,多次主动提供穿山甲信息,其中2021年、2022年、2023年保护地周边村民或电站职工分别发现并救助中华穿山甲各一只,并主动联系巡护员进行上报。
4.公众传播与社会关注
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一直通过自媒体传播、线下活动、媒体报道等宣传方式来开展传播,倡导公众参与保护。促进会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15篇、微博50余条,总阅读量超百万次,国家林草局、人民日报、央视、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对乌禽嶂穿山甲保护工作也进行了广泛的报道,社会公众关注度大幅度提升。
5)经验总结
乌禽嶂蚂蚁森林保护地作为国内首块针对极危物种中华穿山甲的保护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华穿山甲作为近年来被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物种,其保护成果一方面对该物种的存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乌禽嶂蚂蚁森林保护地总结的经验与成果如下:
1、 做好基础产权与授权工作,获得社区的信任;
2、 严格做好反盗猎巡护工作;
3、 处理好与地方政府部门和林业局之间的关系;
4、 支持社区绿色发展与社区公共事业。
案例信息提供:惠东县自然生态保护促进会
-
中缅灰叶猴(旧称:菲氏叶猴)栖息地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境内偏北,距芒市城区约20km,地跨芒市镇和轩岗乡,北与龙陵县交界。栖息地总体呈狭长状,区内东西最长距离为9246米,南北宽4429米,海拔1365至2397米;管护面积约为2.4万亩,域内林地权属归集体和国家,其中12432亩集体林为芒市镇河心场村与轩岗乡芹菜塘村集体所有,8378亩为国家所有。2024-07-26 10:31
-
乃朗谷保护小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属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拉萨河水系。其区域下辖有荣布镇那嘎村和卡堆村,保护小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2024-07-26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