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辅助保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

2024-08-17 10:34

1)  区位及面积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遗产地总面积 19095.74 公顷。其中,遗产区面积 7167.89 公顷,集中在惠民镇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地域范围内,包括 10 个自然村寨。缓冲区 11927.85公顷,除了上述两村外还涉及惠民镇芒云行政村和糯福乡勐宋行政村,有 5个自然村寨。

 

2)  主要价值

景迈山古茶林是全世界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被称为“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拥有古茶树、古树名木、植被、水体、地貌等自然物质与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文物建筑等人类文化长期融合共同形成的有机和谐的景观体,具有千年悠久历史,以种植技术独特、森林景观显著、民族文化丰富、人地关系和谐而成为保留原始森林农业特征的传统茶园种植模式标本。其土地垂直利用方式如图所示。


11.jpg

景迈山土地垂直利用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www.ncha.gov.cn/art/2023/9/18/art_722_184110.html

 

3)  治理和管理

管理机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

 

治理机制:2022 年 11 月 30 日,《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经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于 2023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明确由普洱市人民政府设立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机构(即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普洱市、澜沧县及其相关乡(镇)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依规做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内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应当协同做好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4)  保护行动及成效

为有效做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工作,普洱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2022 年 7 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公开征求《景迈山古茶林及古茶树管护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以加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和科学合理利用,促进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普洱市还相继修订出台《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公布《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地方标准。

 

近年来,澜沧县坚持“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严格保护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系统:

—牢记祖训古技,守护古茶林本底。牢记祖先“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茶树”的古训,发扬先民立体群落结构营造茶树理想生长环境、林木落叶提供天然养分、依靠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等古法技艺,推进古茶山封山育林,严格保护古茶林天然遮阴林,恢复茶园防护森林带,分类核准 100 年以上古茶树分布区域和植株数量,进行 GPS 定点监测,在古茶林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周围设立护栏和警示标志牌,全面推行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让古茶林原生态系统得到最大限度保护。

 

—秉承原生空间,促进人茶林共生。深入挖掘世居民族由高到低布局圣山、茶林、村寨、耕地、水田等空间结构的内在逻辑,着力构建“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以古茶林为核心,山顶严格保护水源,山中限定区域集中建设村寨,山脚发展生产,实施翁基、糯岗、芒景等 15 个古村落整体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工程,累计拆除破坏古茶林和传统村落景观建(构)筑物 472 栋(处)、整治风貌不协调建(构)筑物 280 栋(处),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古茶山的干扰,人茶林和谐的空间生态关系更加巩固。

 

—倡导公序良俗,推行多元化治理。充分发挥乡贤、民俗等传统治理元素积极作用,大力推行自治、法治、德治。制定《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现身说法等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依法严肃处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党支部+同心互助组”共建模式,组建 166 个同心互助组,推行联建、联防、联保、联惩机制,实现党员群众同心共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引导群众自主制定《保护利用古茶林公约》《茶叶市场管理公约》等村规民约,形成党委领导、法治引领、社会参与的大保护格局。

 

据统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 943 种和变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15 种,陆生脊椎动物 187 种,鸟类 134 种,蜜蜂等经济昆虫 21 种。同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还具有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古茶林的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天然林极为相似,且明显高于林相相对单调的现代茶园。良好的植物、动物多样性使物种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可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同时上层乔木的落叶又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有机养料,因此有效地维持了古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5)  经验总结

景迈山的千年传承依赖于其传统保护机制,包括传统信仰体系、传统社会体系、传统茶文化和传统知识体系“四个传统”。

 

在传统信仰体系方面,一是基于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景迈山世居民族相信山、水、虫、兽万物皆有神灵,爱护自然环境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各村寨都设有竜林(埋葬祖先的场所),受到严格保护。二是茶祖信仰作为一种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宗教崇拜结合体,促进了景迈山世居民族的族群认同和集体自觉,世居民族把发现茶叶的部落祖先敬为茶山守护神,每年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破坏森林和古茶林的行为将受到惩罚。三是宗教信仰维系了景迈山世居民族的价值观,向世居民族灌输了爱护自然、爱护茶林的基本价值观。

 

在传统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景迈山世居民族具有独特的“部落—政府—宗教”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即政府官员、部落头人(1949 年以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替)和宗教首领实施共同管理。三者互有分工,又密切合作,较好地实施了景迈山社会治理。村内的一些重大事务由头人和老人、宗教人员讨论决定,比如确定村寨选址、划定茶园外围的防护林、指定专门用于建房和砍柴的用材林,选择土地垦荒的时间和地点等等。

 

在传统茶文化方面,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深刻影响着世居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景迈山的传统茶文化既包括世居民族种茶制茶的生产文化,又包括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更离不开品茶咏茶、民间艺术、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茶文化塑造了世居民族勤劳踏实、坚韧拼搏、热爱生活、善良温和的民族性格,使得景迈山的多元文化共存;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伦理使得景迈山古茶林得以千年传承;景迈山古树茶已成为民族身份的符号,同时也是景迈山人集体认同的身份象征。

 

在传统知识体系方面,景迈山世居民族创造出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术、村寨建设技术和生产技术。包括因地制宜的土地平面利用和垂直利用方式,传统的村寨选址、建造技术,以及独特的林下种植和利用传统、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景迈山独特的传统保护机制,深刻影响了世居民族的性格和价值观,不仅造就了他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朴素生态伦理,还形成了与茶文化密切相关的民俗传统、乡规民约,极大促进了人们保护茶林的自觉性,并有力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进步,保证了整个景迈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茶方式的延续性、林下经济的高效性、生活环境的宜居性、茶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和谐性,景迈山古茶林因而得以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

 

资料来源:

国家文物局,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价值认知

http://www.ncha.gov.cn/art/2023/9/18/art_722_184110.html

普洱市人民政府,普洱景迈山:践行“两山”理念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https://www.pes.gov.cn/info/94721/1449602.htm


OECM案例
  • 中缅灰叶猴(旧称:菲氏叶猴)栖息地位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境内偏北,距芒市城区约20km,地跨芒市镇和轩岗乡,北与龙陵县交界。栖息地总体呈狭长状,区内东西最长距离为9246米,南北宽4429米,海拔1365至2397米;管护面积约为2.4万亩,域内林地权属归集体和国家,其中12432亩集体林为芒市镇河心场村与轩岗乡芹菜塘村集体所有,8378亩为国家所有。
    2024-07-26 10:31
  • 乃朗谷保护小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属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拉萨河水系。其区域下辖有荣布镇那嘎村和卡堆村,保护小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
    2024-07-26 10:30